交河城,自西汉至北魏,车师前国(古国名又称姑师)皆建都于此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,“车师前国,王治交河城,河水分流绕城下,故号交河”。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吐鲁番盆地,车师前王国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都城就是现在的交河故城。它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国都。
完美遗迹
当夏季降到这丝绸之路古老而神秘盆地时,骄阳肆虐的正午,风不吹,鸟不叫,牛羊走不动,天上没有一丝云彩,空间没有一丝微风,空气仿佛凝滞了。吐鲁番热燥开始考验所有生命的耐性,平均摄氏零上47℃的高温,赤裸裸地暴露在地面上,火焰山像是既燃烧又发烫炙热的红铁。唐代诗人岑参路过此地,写下了“火云满山凝未开,飞鸟千生不敢来”的诗句,可见,这里的热,热得就像火燃烧在人头顶上。
在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,一个叫做雅尔乃孜沟中,一座古代城址坐落在两条小河交叉环踞的一个“小岛”。两边树木高耸云天,白杨树干泛着一层淡淡薄薄的银光,繁茂枝叶荡漾着翡翠般的墨绿,像漫无目标的旅行者一样,闲散而恬静地挺立着。两条小河流水潺潺,三弯几转,随着微微的波浪在水里闪闪着粼粼的波光,有节奏地拍打着河岸,飞溅起串串晶莹的水珠。
这个“小岛”就坐落在两河岸上,因故,称之为“交河故城”。殊不知,这就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古城遗址,尽管交河故城在经历了2000多年风风雨雨,然而,由于这里气候极为干燥,城址又远离水源,城内遗址的官署衙门,坊区街道及建筑物,依然较完整地被保留下来。交河故城堪称为世界最大,最古老,保存最完好的夯土建筑遗址,也堪与瑞典的卫城废墟媲美,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。
交河城在当时是吐鲁番盆地通向西北方向门道上的重要军事要塞,整个城市地处百米高地上,俯视外观就仿佛是一条巨大的战舰游弋在绿洲之间。
当你漫步交河故城的中央大道,首先见到的是官署区,这个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的官署区内,曾经是车师前王国的宫殿,更是安西都护府所在地(唐代6大都护府之一)。民宅区分为东北部中央大道的西侧,过去的先人以隔梁为墙,陶洞成室,砌瓦考究,洞室相连,布局合理。大道北端是整个城市最大的佛教寺院,占地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,前部为庭院,后部为佛殿,两侧均为僧房,在大佛寺的后面至今还有一组壮观的舍利塔群,人称塔群,中心是一座高约20多米高的大佛塔,故称金刚塔,塔身虽已残毁,但从残留的塔基可以看出当年的金刚塔应该是多么的雄伟和壮观。
历史见证
据史料记载,交河故城始建于3000多年前,建之规模,约7世纪遗存,城内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,它以一条南北长300多米、宽约10米的大道为轴线,把遗址分为三个区域,大道南端和东侧各有巷口通向城外,大道分支出的纵横小巷将建筑群分为若干小区。大道北部为寺院区,规模宏大,塔群壮观,其中央的一座大佛塔塔柱上部四面开龛,至今还有残破的佛像。大道南部东侧,为官署和住宅所在地,围墙外还有城内唯一的一处广场,寺院为安西都护府治所,后门为衙门,系唐初所建。
在汉代时,交河故城为车师前国的都城。公元450年,车师前国覆灭,唐代安西都护府最初设置这里,后来迁入龟兹,明代诗人陈诚出使西域路过此地时,赋诗叹:“沙河二水自交流,天设危城水上头,断壁悬崖多险要,荒台废址几春秋。”据考古历史学家从大部分建筑遗址留有烈火焚烧的痕迹考证,交河故城可能是毁于一场大火所致。
这座2000多年前用夯土建筑起来的城市其道路、民居、店铺、寺院、城墙紧紧相连、层层叠叠,许多残壁遗留有烈火焚烧过的痕迹,使人联想到当年破城时一幕幕激烈的厮杀。那是在公元前108年的春季开始,一场拉锯式的争夺战在这里拉开了序幕,匈奴军队与汉军开始在这里为争夺领地,汉军凭借交河的险要地势,全民皆兵,手持武器,生死相搏,拼命厮杀,双方进行着西域有史以来最大最长的阵地战,5次大规模的战役双方持续了近50多年。
公元前60年,在第5次战役中,楼兰和西域的一些小国家也争先恐后的派遣军队协助汉军作战,在汉军更为猛烈的保卫和前后夹击下,匈奴军队最终臣服,交河故城冉冉升起了汉朝的军旗,史称“五争车师”。
19世纪末,外国探险队先后也多次到交河故城,雅尔湖石窟及车师贵族的墓葬群及古代遗址大肆挖盗,其中英国的斯坦因,德国的勒柯尔在这里切割了大量的珍贵壁画、盗走佛像、文书、木简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国内专家对交河古城及周边进行了系统调查考证,挖掘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,如今,这座古城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,也是吐鲁番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