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鲁木齐在线讯(记者周磊摄影报道)每年3月21日,当帕米尔高原吹来春的气息,塔吉克族人便迎来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———肖公巴哈尔节。“肖公巴哈尔”,塔吉克语意为“迎春”,是塔吉克族人的春节,也是塔吉克族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,它的产生与形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,并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。肖公巴哈尔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为节日套节日,其中套有祖吾尔节(意为引水节)、铁合木祖瓦提斯节(意为播种节),但除了农事的繁忙,肖公巴哈尔节最重要的民俗与汉族的春节很是相似,那便是节日前一天打扫房屋、准备食物、吃团圆饭,接着三天拜年,甚至第二天回娘家……节日期间,塔吉克族的男子会吹响鹰笛,塔吉克族的女子则打起手鼓,一起庆祝这个春天的节日,人们相互抛撒着面粉,表示着最真诚的祝福。
撒面粉
拜年
炸油果
“除夕”之际
劳作忙
时间:3月20日主题:打扫房屋、准备食物祝福细节:向屋梁撒面粉
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东、昆仑山之西,县城里的人口主要为塔吉克族,这里是一片千峰万壑相隔的洁净世界。塔什库尔干,在维吾尔语里意为“石头城”,因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,在这个春天里,我们来到了这个洁净的世界。
清晨天蒙蒙亮,我们驱车前往距离县城5公里的提孜拉甫乡提孜拉甫村,在提孜拉甫乡乡政府领导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一大队46岁的达浪·尼玛提拉家。达浪·尼玛提拉家是传统的塔吉克族民居,也是通常塔吉克族说的“五根柱子的屋子”,在屋子正中间,有一个天窗,清晨的一束光直射下来,正下方是一个六平米左右的灶台,灶台上有一个烤馕的大炉眼,一个煮茶的小炉眼。
家中的女主人斯巴提克·尕瓦尔,比丈夫小三岁,是村上有名的勤快妇女,我们走进屋子时,斯巴提克·尕瓦尔已经将房屋打扫干净,手捧着一盆面粉,正准备向屋梁撒面粉。塔吉克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,达浪·尼玛提拉高兴地为我们介绍撒面粉的意义,过节前,一定要将吉祥的祝福撒向家中屋子的屋梁上,祝福全家人健康幸福,也祝福每一位来家中的客人都健康幸福。有条件的塔吉克家庭,还用面粉在黄土墙壁上绘画出吉祥的花纹图案。
斯巴提克·尕瓦尔抛撒着面粉,脸上的笑容像绽放的花朵,幸福的感觉从脸上每一道深刻的岁月痕迹中流淌,看着面粉在头顶高高扬起,又粘在屋顶的柳条柳枝上,转眼,屋顶已经到处都是祝福吉祥的面粉痕迹。斯巴提克·尕瓦尔撒完面粉,一边收拾着,一边高兴地补充丈夫的解释,过年前撒面粉,就算再穷的塔吉克族人家都不会吝啬面粉的,这一天撒出的面粉,可是对一年的祝福呢。
看着一对夫妻在屋子忙活着,他们互相帮助,一起为过春节做准备,我们能感到他们生活的既简单又幸福。
从达浪·尼玛提拉家走出,每个人都很沉默,塔吉克的“除夕”,很简单的幸福感觉,这似乎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之中很难寻觅。
在向导伊明江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栏杆村的阿斯利克·米尔扎白克老人家,走进屋子,和达浪·尼玛提拉家的屋子很相似,屋子的结构也很古朴,只是,都是中午时间了,屋梁上并没有撒面粉的痕迹。阿斯利克·米尔扎白克老人头戴的塔吉克族帽子的帽顶上是一块白色的布,伊明江告诉我们,阿斯利克·米尔扎白克老人的丈夫在去年去世了,按照塔吉克族的传统,今年过节是不能撒面粉的。
没有撒面粉的环节,丝毫没有影响家中过节前的准备工作。阿斯利克·米尔扎白克老人带着两个最小的女儿,19岁的古丽仙·阿曼夏和27岁的巴坎特·阿曼夏,还有老人的大孙女9岁的阿娜尔古丽·提鲁,三代人一起在灶台前忙着炸油果子、馓子等,两个女儿心疼母亲,炸一会,就劝母亲在一旁的炕上坐一会,可是年迈的母亲并不愿闲着,看到灶里的火小了,就要起身出去抱柴火,两个女儿总是能跑到母亲前面,抱一堆沙棘枝条回来,慢慢放进灶里,并用一根长树枝将火钩旺,当火苗蹿出灶台,火星在油锅侧飞扬,母女三人一边躲闪着,一边开心地笑起来,还互相说着,当幸福来的时候,就像这火苗一样,躲都躲不掉呢。母亲的话很朴实,但很有哲理,小女儿咯咯笑个不停,母亲的话是说给她听的,过两年,古丽仙·阿曼夏就要嫁人了,母亲是用火苗来祝福小女儿,希望她能终身幸福。
在这开心的说话间,母女们手中的活已经结束,两个女儿将灶台收拾干净,开始烤馕。老人此刻执意要亲自烤馕,她熟练地将面迅速铺开,快速在上面戳上花纹,手点了一下水,馕饼就已经在灶里的炉壁上了。一会儿工夫,四个馕都贴在炉壁上了,老人蹲下身子,把火都压住,依靠炉里的温度来焖熟馕。小女儿此时端来一碗牛奶,老人将手蘸上牛奶,撒向馕面上,就在牛奶飞扬时,屋子里已经是香味四溢了,馕香、牛奶香、沙棘木燃烧的香,还有刚才炸油果子的香味……混合的香味绕梁不绝,也许有了这样的香味,才真正是过年的味道吧!
白天的劳作完成后,就要准备晚间的团圆饭了,这一天晚上家中所有的成员都要赶回来,大家在一起吃羊肉、牦牛肉,吃馕喝茶,然后一起跳起鹰舞,每一个塔吉克族家庭都有人会吹鹰笛,每一个成员都会跳鹰舞。